整治形式主義,不止是減事,更是增效;不是放松要求,而是校準方向
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最新印發(fā)《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(guī)定》,聚焦會議、文件、督查檢查考核等重點領域,系統(tǒng)提出7個方面21條務實舉措,釋放出以自我革命精神整治形式主義頑疾、為基層干部松綁賦能的強勁信號。基層作為國家治理的最末端、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和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治理負擔是否減輕,發(fā)展環(huán)境是否良好,直接影響政策落地的精準性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。整治形式主義,既是對作風建設的一以貫之,也是對組織工作提質增效的再動員、再部署。
減的是虛功,提的是質效。文件通知泛濫、會議頻次過多、臺賬填報冗余、考核督查重痕跡輕實績……這些“老問題”仍然在一些地方變種演化,成為壓在基層干部身上的負擔。形式主義之害,害在治理效能的損耗,干部干事的倦怠和群眾滿意度的下降。為基層干部減負決不是權宜之計,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政治任務,它關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否落地生根,唯有堅決破除“以文傳文、以會傳會”的思維慣性,打破照搬照抄、層層加碼的路徑依賴,才能真正讓基層干部騰出時間、沉下身子、抓實工作。
理清的是責權,夯實的是基礎。“上面千條線,下面一根針”?;鶎映袚罅空呗涞?、項目實施、民生保障等關鍵任務。一些基層組織面臨人手緊張、資源不足、事務繁雜的多重挑戰(zhàn),若再疊加形式主義之重壓,極易陷入“事務拖累主業(yè)、表格取代實情”的狀態(tài)。整治形式主義,必須與強化基層組織建設、提高治理效能同步推進。要推動完善基層權責清單制度,明確什么該干、什么不該干,什么是主責、什么屬協同,切實把基層從“繁事纏身”的狀態(tài)中解脫出來。組織部門要牽頭優(yōu)化督查考核體系,壓減不必要的“留痕式”打卡和“填表式”任務,推動“實績導向”真正成為考核主軸,讓踏實干事者有位、有為、有聲。
抓的是導向,立的是作風。整治形式主義,不止是減事,更是增效;不是放松要求,而是校準方向。它檢驗的是領導干部的政治擔當,也是對黨風政風的一次集中校正。干部的精力放在哪里,群眾的感受就在哪里;作風的取向指向哪里,組織的力量就匯聚到哪里。為基層減負,既要有力度,也要有溫度。要傳導“誰加重負擔、誰就受懲戒”的明確信號,避免“責任只往下推、板子只往下打”,又要力戒“只交任務不管資源”“只要結果不問過程”的粗放管理,在部署任務時考慮資源匹配、執(zhí)行條件,讓基層干部干得了、干得好、干得長。
風清則干事順,負輕則行致遠。當形式主義的雜音被掃除,基層干勁必將澎湃,治理動能必將迸發(fā),干部狀態(tài)必將昂揚,組織力量也必將更加堅實。 (蔡海珠)